1 前言

最近花时间,看完了狄更斯先生的名著<双城记>,除了那脍炙人口的开篇名句之外,我还看到了一些其它的内容, 待我细细述来

2 说说作品本身的东西

老实说,在读复活篇和金线篇的时候,我是时常看到昏昏欲睡的,狄更斯先生用了 2/3的篇幅来描述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他们周遭的朋友与琐事,看着这些家常里短的描述,我是充满期待和疑惑的, 期待即将到来的转折,疑惑马奈特医生入狱的原因,期待法国大革命的上演,期待种种铺垫最后的爆发.

只是我等待的时间未免过长,狄更斯先生的铺垫也着实太久,几次都看不下去,几欲放弃,直到看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书一切的暗线和铺垫才开始聚集起来, 在最后的一篇暴风雨的踪迹,将故事推向高潮. 我个人感觉最充满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地方有几处:

  1. 卡顿先生在达尔再次入狱的时候,终于显露身影,和巴塞德这个密探博弈了起来,按照卡顿先生的说法,一副博命的牌局.

    已经稳居上风的卡顿先生说到巴塞德同伴是克莱时,自信的神色仿佛再次回到巴塞德这个密探, 这个密探甚至拿出了克莱的死亡证明说明卡顿先生说错了(当时很奇怪的是,为啥会把别人的死亡证明随身放身上),

    这时候进来的杰里先生跳起来说棺材中根本没有人,克莱是诈死,棺材中根本没有人,他就知道没有人.

    杰里先生的说明就让人想起之前有相当篇幅描述杰里先生表面是个跑腿的随从,背地是个掘墓偷尸的生意人的伏笔, 在这时候引爆之前的伏笔,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2. 卡顿先生在赢了巴塞德密探之后的要求,在达尔行刑前见他一面,联想起达尔和卡顿先生样貌想像的伏笔. 不看后面的篇幅,也能猜出卡顿先生的调包之计,他去为达尔去死,践行他之前对露西小姐的承诺

  3. 最后行刑时,紧握卡顿先生手的那个姑娘,她的表妹是否是德日发夫人呢?

  4. 行刺伯爵,把伯爵的头从伯爵府中取走的雅克,究竟是谁?

  5. 最后终于明白,原著标题 A Tale of Two Cities 中的 Two Cities 指的是什么? 巴黎和伦敦

  6. 其它在阅读是感叹,现在却想不起来的情节

在看书的时候,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去,把自己想像成书中的种种人物或者联想至其它人物.

  1. 坦白说,我觉得卡顿先生死得其所,因为他前半生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却甘心堕落,成为狮子身边的胡狼,不想改变现状,但是对于卡顿先生为什么堕落却未有解释.

    卡顿先生不想成为死去没有人挂念和尊敬的人,不想孤独地死去,在失去(他也未曾争取过)露西小姐之后.

    卡顿先生就用另外一种方式让露西小姐永记自己,以牺牲自己的形式,最后,他也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用一种(肉体)死代替了另外一种(精神)死: 我(卡顿先生)知道,他俩(露西和达内)在对方心中深受尊重,视为神圣,可我在他们心目中,更受尊重,更为神圣.

  2. 我并没有觉得德日发夫人的复仇有什么问题,父亲被逼害,姐姐被人侮辱并致死,姐夫被杀,哥哥被杀,向惨剧的始作俑者复仇,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最后我觉得需要谴责的只是想在向埃尔瑞蒙德家族复仇之后,祸及马奈特医生,露西小姐和小露西未免扩大仇恨,最后德日发夫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3. 马奈特医生让我联想到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却无缘领取荣誉 ,癌症病逝后还被海葬的作家.

    只是马奈特医生能在关押 10 多年后出狱,重新发挥影响力,而这位作家却没机会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燃尽余辉.

    如果这位作家能活着出狱,并能见证国家的革命,他也会像马奈特先生那样,因为10多年的巴士底狱囹圉经历而备受尊敬.

  4. 露西过于脸谱化,只有担忧, 关怀和爱,似乎没有其它情绪一样,只存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3 说说作品之外的东西

3.1 家有倔子,不败其家; 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按照作者在书中的序言所述,最开始作者是想写一个为了心爱的姑娘而甘为情敌牺牲的故事,只是到后来,脱离作者最初的设想,成为一部讽谏的作品.

当时作者所处的年代,英国内外交困,整个欧洲风起云涌,作者忧心当初 6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在英国重现,所以写下这部世界名著,表达自己担忧,劝谏并警告当时的当权者和广大的民众.

历史总是相似的,古今中外从不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狄更斯的作品让我想起了中国 100 年前,也有位先生以笔代药,针对当时世人的种种弊病下药.

我有时候会有"奇思妙想", 如果那位先生活在当下,会有怎样的反映,又会有怎样的待遇?如查尔斯.达内那般被革命群众投入牢狱? 还是如现在这般受人拥戴? 这真的是个奇怪的想法

3.2 民主啊,多少罪名都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

容我修改了书中提到的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和民主都是很容易被滥用的借口,时常蒙上不白之冤,为莫须有的罪名负责.

书中关注革命群众的描述,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只不过是"公民/雅克"变成"同志", 书中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监狱之后,导致的持续数年的乱象总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我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场景,当然也是在书中的描述见到的.

<亮剑>一书,原书有 2/3 的篇幅都是描述建国后的事情,其中那场从 1966 年5 月发起的,持续十年的运动,就占据一般的篇幅,<亮剑>中的红卫兵与<双城记>中的革命群众非常相似,差别仅在刀斧变成了枪炮,审判法庭变成了批斗会,失控的革命运动总是这般的相似,总是如此充满破坏力,以至于在拨乱反正之后,留下的伤口也是许久才能结痂.

而那些失去生命的,去侍奉吉萝亭的"幸运儿"总是没有机会回来的,例如九月屠杀丧命的犯人,替代达内的卡顿,不一而足.而这些阿,都是自由(民主)你所背上的罪名啊.

4 名句

书中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语句:

  1.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味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 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 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 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 我们面前无所不有, 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 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2.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凡活着信我的人, 也必不死
  3. 自由啊,多少罪名都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我在本书知道这句名句,就姑且算该书的名句)
  4. 你替他去死么?

确如译者宋兆霖所说,狄更斯是为语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