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以前没有读过王小波作品时候, 经常能看到王小波身上的各种标签, 中国第一代程序员, 现代伟大作家诸如此类.

但是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作品, 对于他的印象终究是道听途说, 所以抽空把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这部作品看完.

以前以为这作品批判的是大多数无主见, 只会冷眼旁观的麻木的芸芸众生. 然而真正读完这部作品之后, 才会发现, 根本不是这样的.

2 韩寒《青春》

记得我在大学时候读过韩寒的一本杂文集, 名为《青春》, 当时记得是在二手书摊里低价买回来的, 当时只是想看一下, 这位颇具争议的"名作家"的作品究竟如何.

后来看下去才发现, 原来"杂文集"是博客文章的集合, 韩寒的很多文章看起来都有意针砭时弊, 但是却总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的感觉, 无处着力, 并没有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背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像他那些批评政府的博文, 阅读起来感觉很爽. 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背后原因有多少了解, 感觉就是避重就轻.

3 历史与真相

《沉默的大多数》读下去之后, 也发现这部作品也是王小波各种专栏作品的集合, 但是不同于《青春》, 《沉默的大多数》确实给了我一种杂文的感觉, 毕竟我对杂文的印象还停留在鲁迅的文章中.

与鲁迅先生的作品类似, 《沉默的大多数》也对诸多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只是王小波的行文风格不如鲁迅先生如刀枪那般硬朗, 王小波更多的是幽默, 更为内敛的讽刺. 例如王小波提到的优越感的时候, 说到:

有些作品. 有些人能欣赏, 有些人则看不懂, 这就是说, 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 这个优越最招人嫉妒.

消除这种优越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 把他打笨. 但打轻了不管用, 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 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 另一种方法则是: 一旦聪明人和傻人发生了争执, 我们总说傻人有理, 久而久之, 聪明人也会变傻. 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对, 这种方法现在也正用着呢. 诸如此类睿智又充满机锋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 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像王小波这样坦白敢言的作者的确不多, 在说到他们上山下乡的时候, 明确说到这是一个大坏事, 好事就是好事, 坏事就是坏事, 不需要文过饰非, 这的确是难得的品格. 毕竟当全部人都在说1+1=3的时候, 你说出1+1=2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毕竟大部分的君王都是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君王那般, 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 就会得到提升, 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人都会趋利避害, 就没人敢说真话了, 现在都没人敢说真话了, 说真话的那个人都被海葬了.

突然明白书名《沉默的大多数》的意思, 原来你不是在批判沉默的大多数, 而是你在写坚持做那少数人的历程, 正如你所说, 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4 国学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高中的时候, 时常拿这个当作作文的点睛之笔, 即使和作文的主题不搭, 也可以拿来用, 无须顾忌.

对于国学, 古人也是这般使用. 关于王小波对于孔子和孟子的评价, 我是持赞同态度的, 对于孔子强调的礼, 王小波认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

什么早请求晚汇报, 他都经历过. 我也觉得, 这些礼对于人幸福的提高, 学识的增长没有什么帮助, 为的是区别阶级和权利, 无权者向有权者行礼, 这才是核心.

这就好像我司用工牌带子的颜色来区别阶级一样, 本质都是权力和地位. 至于孟子, 王小波觉得孟子甚偏执, 表面上体面, 其实心底有股邪火, 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 “无君无父, 是禽兽也”.

不同意见, 就觉得别人是禽兽, 这样的学术胸怀不甚宽广. 我最喜欢的是王小波关于这么多读书人把四书五经研究了两千年的比喻:

二战时期, 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 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 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 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 . 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 以此压制咳嗽, 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 又伸手来要, 理由是: 这一块太没味道. 将军说: 没味道不奇怪, 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 四书五经再好, 也不能几千年地念; 正如口香糖再好吃, 也不能抱着人地嚼…

过去钻石四书五经, 现在钻研《红楼梦》. 我承认, 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 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四书五经也好, 《红楼梦》也罢, 本来只是几本书, 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 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 而是因此受害.

要把大千世界硬塞进的书何止是《红楼梦》, 还有某些主义书籍, 某些思想书籍. 以前的人以以前的四书五经治国, 现在的人以现在的四书五经治国, 历史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轮回了.

5 尊严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最后的篇幅都是用来讲述尊严的, 在我们的国家里, 言必称集体, 话必及党国, 平常很少提到个人, 中学政治书也曾经提到,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集体利益一边.

而在王小波看来, 在国外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的时, 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 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尊严, 这像是时事的经线; 另一个方面是个人尊严, 这像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 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 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美国梦和中国梦, 人民网甚至发文对比过美国梦和中国梦, 循例作了一番批判. 列出七大点, 例如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 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 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等等.

给我的感觉是中国梦以集体为荣, 个人为耻一样, 然后国家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实体, 是由诸多的基本单位组成的, 而这些基本单位就是由一个家庭和个体组成的, 如果个人不实现富裕, 国家的富强从何而来, 莫非是空中花园, 凭空而来?

但国情如此, 由不得我们多言. 然而王小波早已懂得如何将个人尊严加塞于国家和政府尊严之中: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 虽然一句话说不清, 但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 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 就感慨一声道: 这种事居然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 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 又长叹一声: 唉! 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 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损失, 并为此焦虑着. 当然, 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 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 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 不以个人面目出现, 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

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 不可压缩的空间, 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指的意思是敢争, 敢打官司, 敢动手(勇斗歹徒). 我觉得人还是有点尊严的好, 假如个人连个待的地方都没有, 就无法为人做事, 更不要说做别人的典范.

原来我们没有尊严的原因都是自找的, 并没有所谓的天赋人权, 有的只有自己争取而来的权利和尊严.

6 总结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之后, 对于王小波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是个敢说话的人, 也是个有着时代印记的普通人,

文章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滋味. 更多的感受恐怕要看完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之后才好继续评价, 就先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