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关于君主论

国内的电视剧总会提到所谓的「帝王心术」,「帝王心术」究竟是什么? 马基雅维利就从他的视角,向世人剖析,什么是帝王心术,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如何言行处事。

《君主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国家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执政官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他的主张有违常人道德观念: 「如有必要,君主是应该使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目标(例如荣誉和生存)」。

被誉为「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

一八一五年滑铁卢战役后,普鲁士士兵在拿破仑的座驾中发现了一份写满批注的、以《君主论》为主体的《马基雅维利著作集》。

难怪这本书会被后世诸多政治家所批评,因为马基雅维利把那些「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都清楚地写了出来,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君主行为背后的逻辑。连「马基雅维利主义」都成为了「权术」的代名词。

从某个角度而言,马基雅维利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把政治家们的火种盗走,送给了人类。

1.2 动机

攀附下古人, 既然马基雅维利不是君主可以写出《君主论》, 那么我这个既不是君主的人, 也未曾豪言「彼可取而代之」,立志成为君主的普通人, 也来感受下《君主论》背后的权术.

我既不想吃猪肉,也不想看猪跑,只是想领会一下,他们是怎么赶猪的。

正如那些描绘风景的人一样, 为了考察山岳的性质和高地的高度, 就置身到平原, 而为了考察平原便必须高踞顶峰. 同样的道理,

要真正认识人民本质的人, 需要站在君主的位置上, 而真正认识君主本质的人则需要站在人民的位置上.

2 道德与政治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治国不一定恪守道德. 传统所谓的正义, 自由, 宽厚, 信仰,虔诚等美德没有自身的价值, 因为"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与人们应当怎样生活之间有很大距离"

作为君主, 如果只是善良就会灭亡; 一个君主必须狐狸般的狡猾, 狮子般的凶狠

对于守信义之类的美德, 君主的正确态度是: 在守信有好处时应当守信, 否则不要守信. 君主有时候必须不讲信义, “但是必须把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冒充善者、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做君主的并没必要条条具备上述的品质(各种传统美德), 但是非常有必要显得好像有这些品质.

也难怪马基雅维利会被人恨之入骨, 他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 把人们都共知的但不敢说出的话说了出来, 以个人的私德来要求政治人物, 难免过于可笑;

毕竟政治从来都只论利弊, 不论道德.

2.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谁成想过,在爆发20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致命,双方战损近3000千万人的战争「苏德战争」的前两年, 苏联才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计划在1939年9月1日攻击波兰,因此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指示其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 以避免入侵波兰时,又要面对法国和苏联同时介入。

最后,双方在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和斯大林更协议瓜分波兰。

在协议签定背后的博弈与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及苏联的领土扩张主义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 而纳粹德国也反对共产主义,纳粹德国的崛起对苏联夺取波兰领土形成阻碍。

希特勒一方面谋划入侵波兰,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连接,一方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

斯大林认为英法不愿和德国开战,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纳粹德国,改为与纳粹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既可以从中谋取利益,又可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的军事行动,更可趁机侵占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

苏联先在1939年8月和纳粹德国订立苏德商业协议,为德国提供生产武器的物资, 而德国则向苏联提供机器及车辆等技术产品,增进苏德关系。

纳粹德国密谋吞并波兰时,苏德展开秘密谈判,苏联决定参与入侵行动, 苏联认为得到波兰东部可达成领土向西扩张,又可构建面对德国的缓冲地带。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这两位「元首」虽不是君主,但却有与君主一样的道德观,就是「没有道德」。

即使明知道将来会成为死敌,但为了当下的利益,也可以携手结成同盟。 既然为了利益,死敌能成为同盟;那为了利益,刀剑相加,自然再合理不过。

3 人性

马基雅维利对人性有清醒的认识:

人类本性总是忘恩负义, 变化多端, 弄虚作假, 怯懦软弱, 生性贪婪的

当你对他们有利用价值的时候, 他们可以为你奉献牺牲; 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时,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

对人们最好是加以安抚, 要不然就必须消灭掉. 这是因为人们如果受到了轻微的侵害, 仍有能力进行报复; 但是对于沉重的伤害, 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 当我们对一个人进行侵害时, 应该彻底, 不留后患, 不给他任何报复的机会.

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亲手射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于这场兵变。 为斩草除根,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数杀死。

假如任何人相信一个大人物因为给予新的恩惠就忘却旧日的损害, 他只能是自欺欺人.

越王卧薪尝胆,以及邓小平三起三落。

3.1 渭水之盟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当时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渊禅位,李世民继受皇位。

八月,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此时唐朝政局不稳,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又赠予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

与异族于首都结城下之盟,不可谓不是奇耻大辱,尤其是对李世民这样的英武之主而言,故而又称渭水之辱。

而后贞观元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

贞观四年,唐军灭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押往长安。唐太宗在他面前列举其罪,然后免其一死,安置他在唐长安城。

颉利在长安“郁郁不得志,与其家人或相对悲歌而泣”。贞观八年,颉利亡于长安。

4 为君之道

以史为鉴, 总结出来的为君之道, 以此巩固君权:

  • 避免蔑视与憎恨: 尊重臣民的财产及其妇女, 一言九鼎, 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表现得伟大, 英勇, 严肃, 庄重, 坚韧不拔
  • 支配权力: 君主必须把承担责任的事情让他人办理, 而把施恩的事情交由自己掌管(施恩我做, 背锅你来; 类似韩非子所说的二柄)
  • 巩固基本盘: 平民, 贵族, 军队, 人人有不同的诉求, 如果都能满足自然最好; 否则先优先满足基本盘, 即统治基础.
  • 展现才能: 成就伟大的事业, 作出卓越的范例, 展示自身的能力, 作出非凡之事.
  • 任用贤才: 任用有才之人, 促进国家和城市繁荣,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 远离谄媚之人: 提拔敢言之人, 尽量避免被谄媚的谎言所蒙蔽, 听别人的建议, 自己做明智的决定, 没有判断力的君主注定走向灭亡.

君主的核心职责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选贤举能,毕竟贤明如诸葛孔明者,也无法事事躬亲。

如若事事都由君主处理,精力精悍如朱元璋或者雍正,一年无休都无法把国事处理过来。

何况集权于一身者,必然集怨于一身,毕竟你的权力只能从别人手上抢过来,这个集权过程本身就会树敌无数。 何况集权于一身,事情搞砸了,也没有人可以来背锅,所以不要把那么多「小组长」的职务挂身上。

为君主分忧可不止为君主做事,还要包括为君主背锅。

4.1 崇祯与满清议和

崇祯十五年,崇祯帝密召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与满清议和,由马绍愉北上洽谈。

一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

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

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言称此皆陛下旨意。崇祯更加愤怒。(不帮忙背锅,还甩锅给皇帝了,也难怪崇祯会那么生气)

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后以失陷城寨为罪名而斩首。(恼羞成怒了)

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5 总结

君主论的核心是, 如何建设强大的国家, 并为达目的, 不择手段; 可为崇高理想, 行卑劣之事.

如果马基雅维利生在中国,估计会与韩非子引为知己,毕竟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与商鞅与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虽说如此, 但我个人觉得, 人生而为人, 还是应该有值得坚守之事, 权谋手段纵使能奏一时之效, 恐怕也无法万世通行.

最后还是应该回到仁爱道德这条老路上, 毕竟仁者无敌嘛.(儒家的想法)

但多读点书, 看下权谋之术终究无大错. 好比即使我不去忽悠人, 也可以学下忽悠的本领, 防止被人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