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 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 心理操控, 占卜星座, 催眠读心等伪心理学的主题.

而这本书就是想拔除迷雾, 去伪存真, 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2 可证伪性

科学家们提到「可解的问题」时, 通常指的是「可校验的理论」.

「可校验的理论」的定义在科学上是非常明确的: 这个理论是有可能被证伪的,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 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 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不可证伪的例子:

18世纪的医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 在面对袭击而来的黄热病的时候, 使用的是放血疗法(用手术刀或水蛭吸血的方式离开身体, 顺便插个历史故事, 美国国父华盛顿就是死于这种疗法), 他为许多病人实施了这种疗法, 当他自己被感染时, 也是如法炮制.

拉什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拉什认为如果病人好转, 就被作为 放血疗法有效的证据, 如果病人死掉, 就被拉什解释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 无药可救. 如此一来, 拉什的放血疗法就是不可证伪的, 立于不败之地. 可证伪性,让我想起了卡尔·波普尔对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认为其总是预设了立场与动机甚至预设结论来判断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是不可证伪的伪科学的教条(波普尔给出专业的批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辩护者如是说:「那是资本家采取诸如提高工人福利等手段,延缓了资本主义被推翻的过程」。

按照这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的预言没有成真,并不是不成真,而是时间还没有到,是因为资本家有这样那样的措施,总之存在各种原因,就存在马克思主义是错的这一种原因。

马克思主义和占星术也有相同的奥秘嘛。好的理论能够做出具体的预测, 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 相比于一个不精确的预测, 一个具体的预测如果得到证实, 会为产生这个预测的理论提供更大的支持. 事前预测, 而不是事后諸葛亮解释.

3 个案与见证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在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是有用的, 但在研究的后期, 当对理论进行检验的之时, 个案研究就毫无用处. 因为个案是不可重复的, 可能是实验过程导致的偏差. 「反对者很喜欢用个例来反驳,如指责某国的国民普遍被压迫,某国新闻发言人的反驳逻辑竟然是,为什么我没有感受到压迫?」另外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问题也说明个案的不可靠

安慰剂效应: 无论治疗是否有效, 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 也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做, 只要别人对你说, 你接受了治疗, 你都会有一定概率变好. 正如《绿野仙踪》中, 仙女并没有真的给铁皮人一个心脏, 没有给稻草人一个大脑, 也没有给狮子勇气, 但是他们都感觉更好了.

鲜活性问题: 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 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 因此, 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 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 例如, 有10w人在美团上推荐了一个店, 但是你一个朋友说这家真难吃, 你很可能会决定不再去这家店, 即使有10w推荐过.

4 相关与因果

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 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 也就是相关并不意味关系.

正如文中的例子, 据观察, 家庭中家用电器越多的人, 使用避孕工具就会越多. 那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 烤箱导致人们使用避孕工具.

根据常识, 答案自然是不. 我们会认识到, 这两个变更可能有相关, 但不是因果关系, 这两个变量可能通过其他变量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 教育水平和避孕工具使用和社会经济地位都有关系, 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会拥有更多的家用电器.

两个变量除了不一定会有因果关系外, 还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向, 即我们假设A的变化引起B的变化, A->B, 但实际可能是相反的作用方向, B->A

5 操纵与控制

科学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实验, 而实验的核心就是操纵, 控制, 比较, 即控制变量来比较. 在实验中, 研究者要对被假设为原因的变量进行操纵, 通过实验控制和随机分配来保持对其他所有变量不变, 然后观察这个假设变量是否会产生影响.

80年前, 有一匹名叫聪明汉斯的马, 似乎知道如何算术, 无论给汉斯出加法, 减法, 乘法, 汉斯都能用它的蹄子敲出答案, 人们都惊呆了, 认为这匹马会思考, 具有数学能力.

一位名为芬斯特的心理学家解开了谜团, 他发现这匹马对视觉线索极其敏感, 它能察觉人类头部的细微动作, 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方法来测试马的能力:

就是让不知道答案的提问者向这匹马提问, 或者让提问者在马的视线范围以外呈现问题, 而在这些情况下, 汉斯就失去了它的"数学能力"

原来, 汉斯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类行为的观察者, 当它正在敲出答案的时候, 它会观察训练员或者出题者的头部.

当汉斯接近答案的时, 训练员会下意识地稍微歪一下他的头, 然后汉斯就会停下来.

可见, 从"马能敲出正确答案"就得出"马具有数学能力"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

对照和实验, 就能识破大部分伪科学的骗局.

6 聚合性证据

关于科学的典型误解: 公众误认为, 某一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某个关键实验得到解决, 或者某个重要灵感成就了理论的进步, 并彻底颠覆了先前众多研究者累积的全部知识(可能是好莱坞的电影看多了)

但实际的科学是蹒跚而曲折的, 渐进地进行整合. 正如没有哪个实验可以一捶定音的, 但是每一个实验至少都能帮助我们排除一些可能的解释, 并让我们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所谓的聚合性证据, 就是来自多个方面, 多个角度的证据, 联系起来, 交叉印证某个理论的正确性, 新的理论不仅能解释新的科学数据, 也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

延伸:

频率-效力效应: 一个陌生但看似有理的论断, 不管是真是假, 只要经过不断地重复, 就会增加人们对它的相信程度

例子:

  • 有名的"曾参杀人案"
  • 法西斯宣传部部长戈林的名言, 一个谎言, 被重复一万次之后, 也会成为真理.

7 概率推理

大多数学科, 包括心理学所得出的都是概率式的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 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 例如, 吸烟危害健康, 但不是说吸烟你就一定死, 但是吸烟的人的死亡率是会比不吸烟的人高.

“某某人"统计学: 用特例来否定统计学概率. 你说吸烟死亡率更高, 你看街口的张三, 从12岁吸烟, 每天三包烟, 现在87岁了, 还不是好好的么.

当我们面对和过去持有的观察相矛盾, 同时又是强有力的证据时, 无所不在的"某某人"总是会立刻跳出来否定这些统计规律

赌徒谬误: 即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联系起来, 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 连开了十局"大"之后, 下一局开"大"的概率被认为会高于50%; 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 第三个孩子会被认为更有可能是儿子.

再谈鲜活性问题: 当人们遇到具体的, 具有鲜活性的证据时, 就把概率信息抛到一边了. 他们没有考虑到, 较大的样本能够提供对于总体数值更为精确的估计

虽然科学的结论并非是100%准确, 但根据心理学研究及理论所做出的预测仍然是有用的.

8 偶然性

人们很难认识到, 行为事件结果的变化中有一部分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也就是说, 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作的结果.

科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 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 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方面, 统计预测(基于群体统计趋势的预测)远远优于临床预测(基于个人经验预测)

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在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时, 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 甚至当这两类事件的同时出现是随机的, 并不比任何其他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频率更高时也是如此.

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 而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我们深切地渴望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

控制错觉: 人们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参与行为能够决定随机事件. 常见的就是打麻将的时候, 拿到麻将之后, 不会直接看, 而是搓着麻将, 小心翼翼地开牌, 但是这样并不会改变什么.

9 总结

虽然, 通篇介绍的都是心理学, 译标题也是对伪心理学说不, 但实际的阐述适用于所有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 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科学进步的方式是:

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 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 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 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通常次序为: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译名为"对伪心理学说不”, 实际是"对伪科学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