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经过三次,历经百年的布匿战争,腓尼基民族建立起来的北非强国迦太基灭亡,地中海被罗马人称为“我们的海”。

可以说,如果没有布匿战争,即使罗马能称霸地上海,也不会只历经短短的130年。

在三次布匿战争中,有如同漩涡中心一般的两个人,让罗马与迦太基的命运,漩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其中一个,即为汉尼拨。

2 蛰伏

第一次布匿战争,历时23年,因西西里岛的城邦大国锡拉库萨企图入侵邻国墨西拿而起,演变为新兴农业大国与传统海洋强国迦太基的全面战争,最终以罗马胜出,西西里岛的城邦或成为同盟国,或成为行省;迦太基全面退出西西里岛而结束。

而后期指挥迦太基军队的总督,正是汉尼拨的父亲,哈米尔卡。哈米尔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最后6年,曾经英勇奋战,但却不得不代表迦太基政府向罗马求和。

当时还不到40岁的哈米尔卡为此备感屈辱,时刻不忘记一雪前耻; 而这样的意志,由年幼的长子,汉尼拨所继承。

哈米尔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离开了纷争的祖国,带领家人与追随者,跨上了征服西班牙,建立新根据地之路。

苦心经营10余年,西班牙成为迦太基新的财源,弥补失掉的西西里岛。在18岁那年,父亲在一场攻城战中去世,可即使如此,汉尼拨从未曾忘记父亲的遗志,征服罗马。

26岁那年,在所有方面都已经成熟起来之后,汉尼拨担任了西班牙的总督。28岁,汉尼拨开始他复仇罗马的行动,从攻打罗马的同盟城市萨贡托开始。

罗马与同盟城市关系类似互生互存,同盟城市享有与罗马市民一样的权利,除了无法像罗马市民那样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与罗马的国政,而他们的义务即是在战时,为罗马提供兵力。身为盟主,罗马有保护同盟城市的义务。

起初,罗马尝试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汉尼拨对此只是一味的拖延与搪塞。8个月后,萨贡托被攻破,全城居民被贩卖为奴,至此,罗马对迦太基宣战。

3 出世

汉尼拨的终极目标是打败罗马,但以西西里岛为战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已经证明,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作战,不可能战胜罗马。要战胜罗马,战场只能在罗马的土地上,在意大利境内进行。

但意大利地形像一只靴子一样伸向地中海,东西两侧是海,南面是西西里岛,在当时,三侧防线可谓固若金汤,根本无法进入意大利本土。

可走的路,只有从北方进入意大利。但是,那是一条未有前人尝试过的路。公元前218年,汉尼拨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横渡埃布罗河,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现在的法国,当时的高卢,再渡过罗纳河,横穿法国,最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

其战略之宏大,200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从西班牙出发时,汉尼拨有士兵共5.9万人,而5个月后,当他们历经风雪雨水,泥沼森林,翻越过阿尔卑斯山时,只剩下步兵2万人,骑兵6千人,一路上留下了多达3.3万人的尸骸,但他做到了前人未曾尝试的伟业。

4 闪耀

第二次布匿战争,被罗马人称为「汉尼拨战争」,罗马人共与汉尼拨正面发生了五次会战,还有三次罗马人与其他迦太基将领的会战。

前四次会战发生在相近的3年间。以武力闻名意大利的罗马,四次会战战果如下:

4.1 第一次会战,提契诺战役

时间:公元前219年

  • 罗马指挥官:科尔涅利乌斯,兵力:两个军团,约2.1万
  • 汉尼拨,兵力:2.3万从西班牙带来的士兵与中途加入的高卢士兵1万人,共3.3万人
  • 战果:汉尼拨大胜,罗马指挥官被重伤。

4.2 第二次会战,特雷比亚战役

时间:公元前219年

  • 罗马指挥官:塞姆普罗尼乌斯,兵力4万人,其中骑兵4000人
  • 汉尼拨,兵力3.8万人,骑兵1万人
  • 战果:汉尼拨可忽略不计,歼灭罗马2万人,俘虏1万人,幸存者不超过1.5万人;汉尼拨大胜。

4.3 第三次会战,特拉西梅诺战役

公元前217年

  • 罗马指挥官,弗拉米尼,2.5万罗马士兵
  • 汉尼拨,因为有不满罗马政策的高卢人加入,兵力涨到5万人
  • 战果,以有备算无备,汉尼拨大胜。超过2万名罗马士兵战死,仅有2000人逃回罗马,而汉尼拨侧损失侧2000人,大多还是高卢士兵。

4.4 第四次会战,坎尼会战

时间,公元前216年

  • 罗马军,指挥官特雷恩蒂乌斯,兵力87200人,其中7200人是骑兵
  • 汉尼拨,兵力50000人,其中10000人是骑兵
  • 战果,汉尼拨大胜,战死5500人, 其中三分之二是高卢兵,罗马方战死超7万人。

4.5 战略之战

罗马统治意大利的方式,并不是用武力征服整个意大利,然后将原有民族变化奴隶,然后让罗马人移居到这些城市,以此来统治大片的土地。战败的城市,变成罗马的同盟城市,享有与罗马市民几乎一样的权利,承担相应的兵役义务。而汉尼拨认为,即使占领罗马首都,也没法彻底消灭罗马,消灭罗马的唯一方法,就是让罗马联盟分崩离析。只有这样打掉罗马的外围后才能一举占领对方的大本营

因此,在获得4埸会战后,汉尼拨仍在坚持离间罗马与同盟城市的关系,而非直接挥军攻打罗马的首都。

而接连在会战中输给汉尼拨,让罗马人不得不承认,在会战中,没有办法能战胜汉尼拨,因此执政官费边提出了「为了不输给汉尼拨,只要不交手的就可以」的持久战战略,主张围困汉尼拨,缩小汉尼拨的活动空间。

就这样,汉尼拨与罗马进入了相持阶段,这一相持,就在罗马的国土上,相持了整整16年。

5 暗淡

在汉尼拨与罗马相持及反围困的年岁里,一位年经的执政官提出了登陆汉尼拨的宗主国迦太基,开展「围迦救罗」的战略公元前204年春天,这位年轻的执政官,率领2.6万的士兵,踏上了非洲的土地。而后,迦太基在本国境内的第一次会战中,吃了败仗,尚不习惯这种事情的迦太基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中,恐慌中的迦太基政府接受了把汉尼拨召回国,与罗马人决一死战的提议。

那一年,汉尼拨接到了回国的命令。现存文献中找不到任何描述他接到命令时内心波动的记录。这一年,他已经44岁,距离进入意大利,第16个年头快要过去了。

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自己的理想,这个男人在敌国领土,坚持了16年。而在这16年间,除了一次有4000名士兵在罗马军队的进攻下投降罗马以外,没有一个人,真的没有一个人,离开汉尼拨。

汉尼拨并不是一个随和的人,更别说和士兵们打成一片,既然如此,在任何时间都不失孤傲的汉尼拨被逼进弹丸之地后,士兵们依然追随于他,空间是为什么呢?

也许像马基雅维利说的那样,一方面可能是慑于他的威严,另一方面,对这位才能卓越却陷于困境的男人,也许有一种谅解的情感。

一位领袖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具备卓越的才能,而是他能让追随者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必不可少。人与人之间能长期维持的关系,一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难指望会长久。

汉尼拨接到回国命令时,就在克罗托内。克罗托内是一个港口城市,向南延伸的一个海角有一座神殿,供奉的是这一带希腊族信奉的女神赫拉。

现在,神殿只剩下一根圆柱,在古代却是一个因漂亮外形而闻名的神殿。接到回国命令后,44岁的迦太基统帅命人在这座神殿祭坛的一面墙上,嵌入一块刻有文字的铜板。铜板记录了汉尼拨离开西班牙以后的所有战果。

(罗马人对汉尼拨留下的这些东西一定恨之入骨,但是,直到50年后,历史学家李维看到时,这块铜板依然完好无损,不得不说,罗马人很有意思)

汉尼拨乘船返回迦太基,船队离开克罗托内港,向迦太基驶去。

很长一段时间,可以从船上清楚地看到矗立在海角前端的白色大神殿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没有史料记载快满45岁的汉尼拔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遥望这座神殿的。也许他根本就没有看

而漩涡中心的另一人,名为西庇阿,即是那位年轻的执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