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一周前看到个新闻,Spotify在其第四季度财报中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它的付费订阅用户数达到了2.05亿,同比增长14%; 月活用户4.89亿。Spotify成为第一家订阅用户数突破2亿的音乐流服务。

而我突然意识到,我那个使用Rust, 为Spotify开发,挂在Sptofiy官网的libraryRSpotify,已经维护有五年了:

一件用爱发电的开源项目要坚持维护五年,也是有很多话可以说的。

2 起源

还记得大三暑假时,也就是2017年,当时找好了实习,并且拿到了Return Offer. 在拿到Offer之后,实习还没有离职,就想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因为之前用的是都是Java,Python之类的带GC的编程语言,就想学习点硬核,偏底层的编程语言。 本来是想学C++,结果在知乎看了一圈之后,大家都说C++要没落了,推荐学习Rust。(然后我现在靠写C++混饭吃)

搜索了Rust的信息,发现它性能媲美C/C++, 又不需要手动管理内存,还连续几年荣膺Stackoverflow的 Most Loved Programming Language, 就它了。就开始了一边实习一边摸鱼学习了Rust的旅程。

因为大学前三年把学分都已经修满了,所以大四一整个学年都不需要上课了,就有时间折腾。

在学了2-3个月之后,就想拿Rust来写些项目。 但因为我只会写Web应用,又没有想到能写什么,到时就用Rust写了个博客,并将博客从原来的Github Pages迁移到自建的博客上。

很臭屁地在 V2exReddit 分享用Rust重写博客的经历,V2ex 一群人问我为什么不用PHP/xxx语言写,Reddit社区就友好很多。 (然后过了5年之后,服务器欠费,又把自建博客迁移回Github Pages。当然,那是后话了。)

在花了2-3个月写完博客之后,觉得自己入门Rust,就想写个开源项目,感受下与其他开发者协作的场景。

当时看到个网易云音乐命令行版本的播放器 musicbox, 当时我在用的是Spotify,就希望可以为Spotify写个类似的播放器。

虽说Spotify API是对外开放,但直接使用HttpClient来请求HTTP API有点太祼,所以就希望使用先封装个library,方便后续的Rust应用直接调用,就不需要自己操心Http请求了。

这就是RSpotify这个库的来源。

这次,我就只在 Reddit和博客 上分享使用Rust来写library 的经历了。

3 演进

3.1 野蛮生长阶段

刚开始写RSpotify的时候,对于如何设计一个易用,友好的library 完全没有头绪,毕竟设计好用的类库需要相当的经验沉淀。

对于没有设计思路的我而言,当时能想来的解决方案是去Spotify官方列出来的library看下,哪个语言的library看得懂,star又多,就把这个library 翻译到Rust上。

就把目光瞄准到Python版本的 spotipy 上。

在2018-01-08 提交了第一个commit, 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施工,终于在2018-02-18 完成了所有的API接口开发,发布了 0.1版本

虽然这是我这个学生写的第一个Rust库,但是开源项目需要的标准配置,我还是都加上了:

  • 自动化流水线,Travis(当时Github Action还没有出现)
  • 齐全的文档说明
  • 完整的单元测试用例
  • 使用示例
  • README说明与License

为了吸引其他开发者来协作开发,所有的资料都是英文的。

不过从Rust 包托管网站 crates.io 的数据可以看到,0.1版本只有300+的下载量,几乎没有什么人在用。

3.2 async 阶段

时间来到2019年,对于Rust社区来说,最激动人心的应该是Rust 1.39版本,将正式包含 async/await 特性,自那天起,Rust正式支持异步编程。

自此之后,Rust社区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已有Rust代码疯狂升级到async await,RSpotify虽迟,但也赶上了这波潮流。

当时RSpotify 请求Spotify的API使用的HTTP库是 reqwest=,在 =reqwest 支持异步模式之后,开发者 Alexander就提了一个超大的PR,把所有已有的api全部修改成=async=, 我就乐见其成,就把这个PR合并了。

有社区的同学抱怨说异步模式的代码不好使用,他对性能没有什么要求,能否保留同步模式的接口调用。

后来为了兼顾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这两种调用方式,Alexander 又提了一个超大超大的PR,把现有的异步模式代码复制一份,然后把=async= 关键字去掉。

从此以后,RSpotify就需要同时维护两份几乎相同的代码,每次新增,修改,删除都需要确保同时变更两份代码。 着实痛苦不堪,但我也没有思考出更优解。

这时候,后来和我共同维护RSpotify 的开发者 Mario 出现了。

3.3 maybe_async 阶段

当时RSpotify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两份几乎一样,但是使用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模式的代码。

而异步调用的代码,返回参数都是一个 Future<T> ,将真正的响应结果封装在一个 Future 结构里面。

所以当时Mario 提出的第一个解决思路,是将对异步代码进行封装,使用同步调用的runtime调用异步函数,然后再把响应结果返回回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异步代码
async fn original() -> Result<String, reqwest::Error> {
    reqwest::get("https://www.rust-lang.org")
        .await?
        .text()
        .await
}

lazy_static! {
    // Mutex to have mutable access and Arc so that it's thread-safe.
    static ref RT: Arc<Mutex<runtime::Runtime>> = Arc::new(Mutex::new(runtime::Builder::new()
                                                                      .basic_scheduler()
                                                                      .enable_all()
                                                                      .build()
                                                                      .unwrap()));
}

// 同步版本代码
fn with_block_on() -> Result<String, reqwest::Error> {
    RT.lock().unwrap().block_on(async move {
        original().await
    })
}

再通过Rust macro来为每个async 函数生成一个block_on 版本的函数。

但实际上,发现编写macro太复杂,并且这种方案不够灵活,实现起来也相当复杂。

然后Mario 又调研出一种新方案,通过 maybe_async 这个库在同步和异步模式之间切换。 默认是异步模式,但可以通过 features = ["is_sync"] 编译选项来切换到同步模式,=maybe_async= 就会把所有的=async/await= 关键字给去掉。

这个方案简单,可读性高,易于扩展,也不需要维护复杂的 macro 代码。

这也是我们最终采取的方案,重构之后,把 blocking 目录的近万行复制粘贴而来的代码删除掉,就非常爽。

3.4 二次重构 阶段

前面提到,RSpotify最开始是直接翻译spotipy的代码。 因为Python是弱类型,而Rust是强类型,直接翻译,难免会有不少代码,写法没有纯正的Rust味道。

社区的Kestrer同学就在一个issue里面,给RSpotify提了近90条优化建议,指出了RSpotify中设计的各种问题,包括强类型运用不当,使用过多的原始类型,函数出入参设计不够优雅,授权流程设计不够易用等等。

这么多的优化建议,可以看出Kestrer真的花了很多时间来阅读和改善RSpotify的代码,盛情难却(可见原来的代码是+多烂+, 有非常多激发社区同学参与改进的空间).

别人指出问题,就要好好优化。

所以我和Mario就分别对每个接口返回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Json间转换的序列化方式,授权流程作了改进。 并对RSpotify这个library作了拆分,按照功能,拆分成 model, http, macros 三个单独的library。

期间提了大概20多个PR,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才处理完Kestrer 提的所有建议。

3.5 pre-release 阶级

在开源社区里面,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范: 当一个library 发布1.0 之后,就代表这个库已经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再出现大量breaking change 的情况了。(py2, py3不在此约束内)

而经过4年的开发,RSpotify 已经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开发状态,没有太多的breaking change 或重构了,开始为发布正式的1.0release 版本作准备。

当功能与架构相对稳定后,近一年时间,我和Mario就开始优化RSpotify的易用性,比如

  1. 添加更多,针对不同场景的 examples
  2. 尽可能地去掉 unsafe 代码;
  3. 为返回列表的API提供同步及异步版本的Iterator支持;
  4. 保持向前兼容的情况下,尽量使已有接口更加Rust化;
  5. 添加更多的自动化检查,如检查代码中文档的链接是否404;
  6. 性能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内存分配

目前版本已经去到了 0.11.6, 功能也相对稳定, 预计不久后就会正式发布1.0版本。

4 感悟

4.1 开源协作

截至到2023-02-09,RSpotify一共有1673次commit, 但我和Mario都只贡献了1/3的commit,剩下的commit都是社区的其他开发者提交的。

从RSpotify的演进历程也可以看出,我只是从0开发了最初版本的RSpotify,后面都是随着Rust的演进,有不同的开发者帮忙优化与迭代,我做的事情就从单纯的creator, developer 变成maintainer, reviewer,负责review其他开发者的PR。

可以说,如果没有其他开发者的贡献与协作,RSpotify不会演进成现在的样子。

如何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让他们乐于为项目作贡献,我个人的见解是:

  1. 所有文档,注释,commit message, issue, CHANGELOG等材料,都只使用英文。
  2. 标准的开源协作流程;
    • issue, PR, CHANGELOG 都提供标准模板
    • 要添加新特性,修改已有功能的时候,新建issue讨论动机与可行性
    • 每个PR都需要一个Peer Reviewer review后才能合并
    • 每次发新版本,都需要在 CHANGELOG 注明大的特性变更,以及breaking change
  3. 文档,示例,开发指引,测试case完备,降低新开发者参与的成本。
  4. be nice,态度友好,针对issue,PR都尽量回复,理性,友善讨论。

开源协作的一个感受就是,在Github讨论问题的时候,可能突然有位大佬也加入群聊。

比如和Mario讨论, 增加更多更严格cargo clippy 的rule,以便让编译器帮我们发现更多潜在问题时,cargo clippy 的maintainer 也加入讨论,就什么rule 更合适,给出自己的建议。

4.2 收获

我用C++已经混了三年的饭吃了,但还只能看到C++的门槛,没法说入了C++的门。

同理,虽然距离我学习Rust已经过去6年了,我依然感觉我还不会Rust,都是编译器教我写代码。

在Review别人代码的过程中,我也学习到非常多「地道」和高级的Rust用法,项目维护的经验.

想到的点:

  1. 使用Rust的macro来减少copy-paste的代码(但复杂的 macro,基本不具备可读性。)
  2. 使用 serde 自定义序列化函数;
  3. 以workspace 模式管理多个crates;
  4. 编写 async/await 的异步代码;
  5. 使用标准库的Trait, 风格契合标准库;
  6. 结合thiserror 和anyhow 处理异常;
  7. 通过自动化和模式化,减少项目维护的成本(能用机器做的,就不要用人做)。
  8. 规范的开发流程,包括commit message, issue, PR, CHANGELOG, release note 等等

期间把收获与心得写了两篇文章:

4.3 关于开源

维护这个项目5年之后,对于「开源」有了些不一样的理解。

在1970 年代,Richard Stallman发起自由软件运动,旨在推广用户有使用,复制,研究,修改和分发软件的社会运动。 自由软件运动人士认为自由软件的精神应该贯彻到所有软件。

在90年代,又兴起了开源软件运动,则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是可以公开,随意获取的。 (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不是同一个概念,自由软件定义更为严格)

在那个崇尚黑客精神的年代,开源是「目的」,是为了贯彻自由的精神。

以前听到某某公司内部有好用的工具,组件,框架时,总会问一句,为什么他们不像Google一样把它们开源出来。

现在的想法可能是,为什么要开源出来,价值和收益是什么?

开源一个项目的目的可能是:

  1. 我做了个很有用,很有趣的东西,就想分享出来。但是我个人人力有限,大家一起来帮忙做大做好。(Linux, Ruby On Rails等)
  2. 我们做了个好东西,我们要抢占市场。我们就开源,搞人海战术,让竞品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让我们的东西成为事实的标准。(Android,Chromium, Kubernetes, Vscode)
  3. 就想开源让你们见识下大佬是怎么样子的。

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如果没有收益,为什么要把花钱雇的人写的内部组件开源出来呢?总不成是为了在B站上博取小朋友的称赞吧。

而公司内部的组件,往往是与业务共生,高度适配的,藕断丝连,没有那么容易开源的。

商业公司,只谈收益与预期,如果名声能卖钱,估计也会拿来换取利润。

更重要的是,开源并不是简单把代码公开出来。

软件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的,需要长期维护的,而不是一个commit把所有代码一把push 到Github就完事了,或者然后过了几年又push一把,更新几百个文件。

开源是一个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决定,需要把开发模式都切换到开源社区,决策过程与动机要对社区可见。

不仅让人能从代码中读懂功能是「什么」,也要从动机讨论中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改。

4.4 些许成果

在Github上,被1108个仓库及18个package 所依赖,而其中Alexander的 spotify-tui 就是我期望做的终端版本的Spotify。

开源的好处就是,在开发好基础设施之后,自然就会有其他有相同想法的同学,把应用开发出来。

crates.io 的统计,总计被下载23w次,当然包括很多CI的重复下载。

对于有Rust,Spotify,Library等诸多定语的RSpotify来说,目标受众本来就不多,能有现在这样的用户量也算是个挺不错的成果了。

5 总结

虽然我未曾从这个项目上获得到一分物质上的回报,但在创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可能不会想到,我能维护它长达五年。

天上的云,飘来又飘走;开源的项目,挖坑又弃坑。

视线望不穿下一个五年,唯有且行且看。

6 参考

qrcode_gh_e06d750e626f_1.jpg 公号同步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