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过年期间,趁着各种零碎的闲暇时间,将一本探究学生出身与毕业出路生涯前景的书看完,名为《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迷》。

大约自科举取士以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就已成为中国社会妇孺皆知的常识,”读书改变命运“。

古有《劝学诗》云:“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今有高悬在高中教室的励志标语:“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但是,进入好的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毕业时令人羡慕的工作呢?为什么社会出身劣势的学生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大学,却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劣势明显?

对于寒窗苦读,从中国甘肃考入复旦大学的作者来说,她也有同样的疑问。

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就将学生家庭背景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课题,并将研究生论文润色,扩展成书。

在读别人的书时,我总会想起自己的事,好比用别人的料理方式,来烹饪自己的食材,看能煮出什么样的【佳肴】。

虽然我未曾【金榜题名】,但也未妨我来分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2 迷宫的游戏规则

以前高中老师在我们向其抱怨各种学业压力和严苟的规章制度之后,总是会语重心长地解释一番,然后在对话的结尾补上一句,”上到大学你们就轻松啦“。

不同于高中只有成绩的单一的显式考核标准,只有一个方向和出口,大学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布局的迷宫:并不存在一条”主干道“或者标准的走法,每一天的过法都有许多可能,每个人在路口处需要不断地做选择,每一条小路(社团,绩点,实习)都各有乾坤。

而大学生作为玩家,需要在小路之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路线,一边在路途收集有价值的筹码(成绩,经历,奖项等)。

当他们到达迷宫出口时,他们需要将口袋的筹码拿出来,用它们来兑换成下一个旅程的入场券。

只是,对于不同社会出身的探索者来说,这个迷宫的神秘程度是不同的。有人对里面的布局相当了解,有人半知半解,而有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略知一二。

尤其关键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当中的游戏规则,譬如迷宫的尽头究竟有哪几个出口,而每个出口处有用的筹码又有什么不同。

而不同等级的大学,能提供的有价值的筹码数量和价值又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区分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驱动力下探索迷宫的玩家,作者将两者定义为:

  • 目标掌控模式: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
  • 直觉依赖模式:在陌生的大学场域中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

家境优越的学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可以更早和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的游戏规则,进而策略性地计划大学生活;而寒门学子,因为眼界和自身经历的局限性,
并不了解大学的规则,又会发现高中沉淀的学习方式在大学并不完全适用,难免陷入迷茫。

优势阶层的父母基于对迷宫的洞悉,为孩子织就一张“安全网”,帮助孩子认清形势,定位自身,树立目标,顺利通关;而弱势学生则没有这张安全网,只得独自在这个陌生领域无助摸索前进,父母能提供的建议越来越少,往哪走全靠自己或对或错的直觉和过去的习惯。

但因为作者只调研了名校的优等生,如果把排名后50%的学子也纳入调研范围,可能会发现还有一种【躺平放纵模式】,以高中老师口中【轻松】的方式度过了大学生涯。

3 非名校生的大学

近年来,红遍网络的“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俯拾即是:

“从一个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县城,考到了全河北最好的高中,六年之后要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了,要来到倾尽我家所有小积蓄,才能勉强付个首付的上海了。我这才发现,光考了好大学也是没有用的。” – 《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如果考上985,211的“小镇做题家”都如此自嘲一无所有,那些没有考上211的小镇考生,又该如何自处呢?

当聊起大学和学历话题的时候,我时常和名校毕业的高中好友开玩笑,我不是“小镇做题家”,虽然我和你们一样来自小镇,但是我连题都做不好。

3.1 直觉依赖者的探索之路

如果按照书中作者的分类标准,我属于来自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都不是大学生)的直觉依赖模式学子。

是那种最需要靠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并不真的知道该在大学里如何做才能改变命运。

对于升学,出国,就业这三个出路,我一开始就把【出国】这个选项给排除了,小镇来的我,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出国,何况我的学校也不容易申请到好学校(现在看来,这个理由略为牵强)。

升学读研也不是我的目标,我对走学术路线没有兴趣,读完研也终究要工作,计算机相关行业,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相比,并没有跃迁式差距。

所以我一开始就选定了【就业】的路线,我也希望可以早点赚钱为父母分担。

因为没有人指导,又不清楚迷宫的规则,我并不清楚要如何做才能取得【就业】的优势,或者做好就业的准备。

大一开始时,还是按照高中的【勤学苦读】模式,晚上没有课的时候去课室学习,解高数的练习题,再预习专业课。

这样的学习模式持续了两个月,觉得相当别扭和迷茫,看到周围宿舍的大神们已经开始编写代码,甚至其中还有中学就开始自学编程的大神,我解高数题又有什么用呢。

恰好赶上学校的社团招新,我就加入一个校级社团的【网络部】,希望可以借机学习到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学习怎么修电脑或者装操作系统。

社团生活的确让我学习到基础的电脑维修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同系的学长们,对于我想学习修电脑的兴趣,他们纠偏道,单纯的硬件组装其实没有太大的潜力,还是做软件开发更有前途。

在学长们的指导下,我开始到慕课网W3School学习Html,CSS,Javascript这三剑客,开始学习前端开发,而后我又了解【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移动端开发】的职业路径。

浅尝【前端开发】之后,发现自己对此并没有太多兴趣,又开始尝试【后端开发】的路线。

因为慕课网有把【后端开发】的课程列出来,我就知道【后端开发】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Java/C++,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豆瓣上搜索对应的高分书籍来自学。

我的迷宫有了【地图】,我自然是要加速前行,我在大二的时候,就用豆瓣上列出来的经典教科书,把相关的必修专业课给自学完了,效果虽不如老师亲授,但终究有所获。

就如我在《那些年走过的路,从广州到温哥华》介绍过,而后就走上做项目和实习之路。

对于【直觉依赖模式】的学子来说,我觉得了解迷宫游戏规则最好的方式是和同系的学长学姐交流,因为他们曾处在和你同样的境况,又就读于相同的院校和专业,并且他们先于我们两到三年去探索这个迷宫,所以他们能提供最切实可行,并且可复制的路径。

3.2 答案并不唯一

正如作者所言,这个迷宫会有不同的出口,在大学过的每一天会将学子领入不同的小路。

二十岁的我可能希望可以从自己愿景的出口走出来,三十岁的我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能找到自己的迷宫出口固然可贵,但是探索迷宫的过程也相当珍贵,大可不必那么功利,迷茫也是人生常态。

【就业】,【升学】,【考研】只是社会的评判标准,做个有趣的人也未尝不可。

4 大学之后

在大学的时候,受学长们的影响,觉得能去BAT(Baidu,Alibaba,Tencent)的大厂,就算是个很好的出路了。

所以当时一心把去大厂当作毕业的目标,当拿到个A厂Offer之后,就没有面试其他公司,自然也没有offer来compete。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拿到Offer,入职之后,又该如何?

再追求升职加薪,面向晋升编程?

以前是把高考结束,考上大学当作是马拉松的终点,上大学之后又把拿Offer当作迷宫的出口?

如果人生是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呢。

4.1 迷宫并没有出口

作者说大学是个有多个出口的迷宫,如果把迷宫的概念延伸出来,每个人的人生从大学之后就都是迷宫了(如果不上大学,那么出路就更早分化),高中之后,就不再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当标准都不一样,就更没有办法衡量什么是【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

享受探索迷宫的过程也可成为乐趣。

4.2 路要怎么走

过年前和发小喝茶聊天,聊到了他为人夫,为人父的事情,他提到当初他在产房等待女儿出生的时候,护士和他聊天的事:

护士问,他是否是95后,他说是。

护士说,95后现在都不想生孩子了,觉得压力很大。

我:那你有同样的感觉么?

发小:有阿,也觉得压力很大。

我笑道:那你还生?

发小笑回: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想之后,继续热爱生活。

在两个人的笑声中,听到发小说出罗曼罗兰的名句,觉得发小已经活出这句话的精髓了。

写在最后,鸡汤一下:

路要怎么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但了解迷宫的规则的【学子】,路可以走得更加自在。


5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