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缘起
在《软件那些事儿》播客采访听众故事的系列里面,有一期名为《No.502 跟35岁的程序员聊聊比特币》1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播客,主人公分享自己与比特币的故事,还谈到其在2020年卖房买比特币的故事。
既钦佩这位仁兄知行合一的投资理念,也羡慕他卖房买比特币的财力,胆识与机遇。
这位同行在节目结束前分享了一本名为《过河卒》2的书籍,其作者戴习为是文革前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系的高材生。
为什么他会在聊比特币故事的播客节目中提及这位书呢?
因为比特币的作者中本聪的第一封已知公开的邮件3,即讨论比特币白皮书草稿的邮件,就是发给戴习为之子,戴维 4的:
戴维的项目 b-money 5与比特币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称为比特币的雏形, 所以中本聪在白本书中引用了 b-money , 原文:
I was very interested to read your b-money page. I’m getting ready to release a paper that expands on your ideas into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
而戴维是著名的密码学专家,在大一的时候就写出了被诸多公司和开源项目使用的支持多种加密算法的C++加密库 Cryptocpp 6
虽然错过了买比特币的致富之路,但是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终究是不会晚的,所以对《过河卒》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到一周就读完了。
2 太平洋两岸
2.1 年少时分
戴习为(下文称老戴)生于1947年,比共和国还要年长2岁,其祖父为武汉名医, 父亲亦师承其父,学得一手好医术,又学过高能物理,还是少数能扣操流利英语和日语的人材,母亲为中学教师。
老戴说起来是湖北人,但实际并没有在湖北生活过,满月不久就随父母迁居湖南长沙, 到1956年,老戴独自一人离开了父母,到北京投奔了奶奶。
年少时的老戴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9岁的时候,他决定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矿石收音机,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功,当他在自制的收音机里面听到《杨家将》的评书时,心中那份得意就别提了。
初中时候,老戴通过杂志,自制了一台有两个直流电子管的再生式便携式收音机, 不久后他凭借同龄人中明显的技术优势考进了北海公园内的中国少年科技馆,拥有了帝王才可免费享用的北海公园。
1964年,毛主席再次发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指引,教育界在批判了1962年,1963年以「智育第一」的错误招生倾向后, 提出了1964年的高考招生要优先选拔工人,贫下中农的子弟,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而对那些非红五类家庭出身的考生而言,如果又不是党团员, 那么他们只有表现得格外优秀才可能赢得本属于你的权利。
而对于家境殷实的老戴家庭而言,虽然没有被打为「地主阶级」之类的黑五类,但也被毕业鉴定上写上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标语。
但偏偏不信邪的老戴除了刻苦学习,还把目标放在了中国科技大学,因为班主任每次和他谈话结束都要加句: 「像你这样的表现科技大学能收你吗?」,在当时,中科大专业设置和毕业后的去向对家庭出身的要求要比清华,北大更苛刻。
发榜之后,他如愿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电子系,1964年的中科大,含金量可见一斑。
2.2 大学时光
在中科大读了两年大学之后,阅读了各种书籍之后,文革爆发。
在文革初期,红卫兵们流行「大串联」,即大中学生红卫兵组织或个人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免费乘车,接待(食宿), 互相串联,交流和宣传造反的活动。
但老戴作为「逍遥派」,对政治活动并没有太多兴趣,他却利用了「大串联」的机会,游历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从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杭州,再从杭州到上海。
又尝试过「星火燎原」之行,从北京步行到上海。
2.3 走进社会
毕业之后,老戴和其同学兼女友被分配到商丘的军队参军两年,而后复业在商丘无线电厂参加了三年工作, 机缘巧合之下被调至中科院天文台,参加天文台的建设。
后来,为了解决北京户口问题,老戴与妻子借调到了新组建的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 没想到困扰无数北漂的户口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也同样困扰着像老戴之样的高材生。
老戴在任期间,陪同妻子,完成了新部门「地面部」的搭建,并出色地完成密云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的选址与建设,至今仍发光发热。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1978年,中国恢复了研究生招考,1979年,第一批留学生选派出国。
1981年,时年34岁,担任快视课题组组长的老戴决定出国,申请了东北大学应用数学系公派自费的博士,并「幸运」被录取。
2.4 留学美利坚
仅身揣20美元的老戴,在美国举目无亲的老戴,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
按照老戴的说法,像他这一拨在举国上下一穷二白的大旗下长大的一代,没钱的好处就是做任何决定时,钱的分量也不重。
他在波士顿的第一晚,是在美国「派出所」的沙发上度过了,虽然东北大学减免了学费,但并未提供任何的生活费的。
因此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介绍下, 老戴在名为「杭州楼」的餐馆后来做起了包食住,无工资的工作,过上了白天上课读书,晚上工作帮厨的生活, 老戴称之为「洋插队」.
34岁的老戴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先在应用数学系研究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系,研究并行计算,但历经4年都未有突破性进展, 也未有影响力的论文发表,老戴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因此39岁的时候,老戴不想再等待了,于东北大学博士缀学, 重新步入社会,自个刨食。
2.5 创业种种
老戴先是与朋友合伙,为华人公司定制中文系统,却不料受朋友坑骗,公司破产,还牵涉到一桩官司;
后来老戴与一名博士合并开发并行电脑,但历时一年未果,最后净身离开;后又与朋友合作于加拿大,结果不欢而散。
鉴于种种与人合作的失败经历,老戴决定自己单干,开发模式识别系统,用于电脑识别手写的文字与语音,后被仅此于IBM的第二大电脑公司 DEC 赏识,重金招募至麾下。
90年代,PC电脑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以Window + Intel 的Wintel 联盟强势崛起,以小型机为主的 DEC 不得不裁员应对,老戴也恰逢时分,离开 DEC,创立自己的 DTech 公司单干,专注手写文字与语音识别。
而当时华尔街正吹起了「笔电脑」的风,使用「笔」作为输入设备的电脑,而识别输入文字自然成为「笔电脑」必不可少的功能,老戴的 DTech 凭借其技术优势,成为了「风口上的猪」,苹果,微软,IBM纷纷递来橄榄枝。
最后,在比尔盖茨的亲自决策下,以「x位数」的价格收购了 DTech, 老戴也就顺势入职微软,成为总经理,后来领导了打赢IBM与苹果的笔电脑战役。
虽然老戴未透露「x位数」的具体数额,但是相信肯定是超过千万美元级别,90年代的千万美元也足以一辈子生活富足无忧了。
在1994年,比尔盖茨首次访华,老戴作为唯一的随员相随,陪同比尔盖茨会见了中国相关的领导人。
3 感悟
3.1 将相本无种,书成自有神
读完老戴的同事,让我总是会想起之前读的一本书:《走出戈壁》:从沙漠苦力到常青藤教授 7, 作者从小学未毕业戈壁的苦力,一直努力到成为常青藤的教授,老戴也是类似的经历。
虽然努力并不一定能成功,毕竟汗水,才华,运气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没有能力,机会即使飞到你面前,你也无法抓住。
读完全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件关于读书的事:
1970年,在河南商丘无线电厂工作的老戴,工作之余,仍不忘学习,不断收集在那个时代与那个环境能够找到的新技术书籍, 不久,一门新的技术「数字电路与计算机」开始吸引并迷住了老戴。
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老戴争取机会,在一个与河南省的轻工技术研究所合作改造商丘市一个玻璃瓶厂的程序控制的工程中, 担当了数字电子技术这一部分的技术骨干,并出色完成了这一项目。
从此,老戴从一个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工程师开始走进了数字时代。
在1988年,老戴在并行公司创业失败离开时,他充满了苦涩,他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的命运是否期许过高,他不断地问自己, 或许他是那只在田地里不断掰玉米的狗熊? 是那只饶有兴致在水中捞着月亮的猴子?
他想起自己在美国学了4年的数学,学习了并行计算机的理论与算法,他还想起了自己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 他还住在北京地震棚时,苦读过一番的《数字图像处理》,《傅里叶光学》与《模式识别理论》。
他决定凭借曾经苦读的知识,使用模式识别来识别手写文字与语音, 最终成就了 DTech 公司.
「狐狸固然吃不到高架上的葡萄,但它可以在矮架上种上一棵」,来自「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故事的启发。
3.2 家庭的影响
对于老戴的成功,其努力自然不容置喙, 但是我现在越发觉得个人的成就不仅和个人的努力及才华相关,还与其家庭息息相关,环境对个人成长太重要了。
古人也是类似的看法,不然孟母又何必三迁呢。
而作为被中本聪引用的论文作者戴维(下称小戴),身为中国第一代程序员的父母对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小戴80年代就能接触并学习编程,以至于在小学时期,就能帮一个台湾来美的研究生做数据结构的作业;
初二时,小戴与大多数孩子一样,开始了暑假打工生涯,不同的是,在其他同龄人只能选择在社区送报纸,擦洗车之类的工作时。
小戴跑到了妈妈正在工作的,一个为全球几大石油公司提供油井数据分析的石油软件公司当程序员。
小戴用C语言写了一个子程序:
将公司软件产品中正在使用的,因不同类的客户机器而使用的不同格式的浮点数据转换成IEEE规定的标准格式浮点数据, 使本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的数据衔接更方便。
高一时,小戴即被学生推荐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系选修课程,并计入学分,被由中学(实际是州政府)支付学费, 理论上,小戴可以在高中毕业的同时在哈佛大学毕业,类似国内的少年班。
在高中毕业后,小戴非常轻松地被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系录取,华大的计算系可以在全美排前十的。
小戴在大一的时候,用 C++ 实现了一个涵盖已公开发表过的主要加密与解密算法的软件库, 成为北美第一个被全民共享,而已至今仍被全世界(包括中国)广泛使用的加解密算法库。
读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应该听过一句名言:不要实现你自己的加解密算法库(和共识算法库),因为非常难实现正确,一旦出问题后果又非常严重。
所以小戴的水平可想而知。
3.3 大厂感悟
书中还有不少篇幅是描写在微软的工作体验,这让我这个从毕业起就在国内外大厂后辈非常有感悟,其实都是一样的。
微软有着非常好的员工福利,有着委托给星级酒店的食堂,弹性的上下班时间, 有非常优美的园区,非常自由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除不考勤上下班时间之外,公司还从早10点到下午2点,每一小时一趟的班车,在园区内与园区边设备豪华的健身俱乐部间穿梭。
公司支付健身的一切费用,员工可游泳,或网球……,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一年四季,或小组,或大组,或整个公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美食美酒,Party不断; 新上影的电影、热门棒球赛、NBA篮球赛、橄榄球大赛、歌星演唱会,公司赠票给员工全家,请你务必赏光。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公司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进修课程,鼓励诸位踊跃参加。
如诸位能大体上不影响日常工作,而学校又肯收你,读博士、读硕士,公司均乐于为你支付学费。
听起来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甚至过年的时候包下了几百英亩的地方来搞年会,把加拿大马术队,奥林匹克跳伞队也请过来表演。
但是公司终究不是疗养院,公司更不可能养大爷,任务已经明确了,只是为了让工程师们能赶上 milestone (也就是 deadline)
好酒好饭无非是让你上阵时精力充沛、生龙活虎罢了。就如同那第一流的奶牛场,请你听音乐,给你做按摩,为的是请你多出牛奶。
更何况,羊毛出自羊身上,微软给的薪资只有同期硅谷同行的一半略多,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也难怪人送外号「花生厂」(薪水相对较低的戏称).
而弹性上下班,就可以加班不给加班费了。
更何况,现在不流行给奶牛弹音乐,做按摩来多产奶了,现在流行用鞭子抽奶牛,还威胁奶牛,不多产奶就以绩效差把你开了,让你自生自灭。
对于 milestone, 弹性加班之类的「资本主义把戏」,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在微信支付 8的时候,微信支付推行的是所谓的「精益迭代」研发模式, 大意每两周作为一个周期,把任务拆分到能两周内完成的颗粒度, 在第二周的周五进行「复盘」,由领导(或是经理,或是总监)开会对着需求单与工程师逐个核对进度。
也就意味着每两周就有一次 deadline, 完成这两周的任务并不能影响下一个两周的任务的轮转,迭代总是周而复始,直到你被滚动的车轮碾碎。
任务太大怎么办,总能拆小的,两周总要交付什么东西的。
没有完成怎么办?不用担心,你总可以想办法完成的, 不然要怎么向领导交待呢, 这些都是数据和指标。
这样洗礼了三年后,现在无论多少任务,都有种羽扇纶巾,谈笑间,需求灰飞烟灭的淡定从容了。
3.4 Better than before
老戴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无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也无论是出生在穷家还是富户,追求成功的人们,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执着,做得到的。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往往固化,「出将入相」「成名成家」「腰缠万贯」,但「将相本无种」,真正的成功,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过好每一个今天,就是通往成功的路。 立足当下,辨明方向,踮起脚尖,哪怕只比昨天前进一寸。
这或许像「鸡汤」,但真理往往朴素,从翻开一本书、迈出第一步开始,让身体或思想始终在路上。
秉持「Better than before」的信念,「卒子」一步步向前,直到跨过那条「河」,化身为「车」.
如卒过河,日拱一卒,终有一日,平凡亦可蜕变为非凡。
推荐阅读
- 旅加经历
- 历史思考
- 工具流分享
- 职场思考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502-%E8%B7%9F35%E5%B2%81%E7%9A%84%E7%A8%8B%E5%BA%8F%E5%91%98%E8%81%8A%E8%81%8A%E6%AF%94%E7%89%B9%E5%B8%81/id1147186605?i=1000697534091 ↩︎
https://www.bitcoin.com/satoshi-archive/emails/wei-dai/1/ ↩︎
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4/%E8%B5%B0%E5%87%BA%E6%88%88%E5%A3%81/ ↩︎
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4%BB%8E%E5%BE%AE%E4%BF%A1%E6%94%AF%E4%BB%98%E7%A6%BB%E7%BA%BF_%E6%88%91%E5%B8%A6%E8%B5%B0%E4%BA%86%E4%BB%80%E4%B9%88/ ↩︎